“十五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2025-08-13 12:54 來源: 責編:張曉丹
一、產業背景與發展形勢
(一)“十四五”發展回顧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總產值突破8.2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12%以上。關鍵戰略材料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前沿新材料研發與產業化步伐加快。
——成就:在超高強度鋼、高性能碳纖維、半導體硅片、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材料基因組、增材制造等新方法應用深化;國家級新材料平臺建設取得成效;產業集聚效應增強,形成若干特色產業集群。
——挑戰:部分高端材料(如高端芯片用光刻膠、高純度靶材、航空發動機高溫合金單晶葉片、高性能醫用植入材料)仍受制于人;關鍵核心工藝裝備自主化水平有待提高;材料設計-制備-應用一體化協同不足;標準、測試評價體系尚需完善;原始創新能力與頂尖人才團隊仍需加強;綠色低碳轉型壓力增大。
(二)“十五五”面臨形勢
全球新材料科技競爭空前激烈,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新材料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深度融合,研發范式加速變革(如AI for Materials)。主要經濟體紛紛強化戰略布局,供應鏈安全與韌性成為焦點。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和未來產業(量子信息、類腦智能、深海空天開發等)的蓬勃發展,對新材料的性能、可靠性、綠色化提出更高要求。必須搶抓機遇,系統布局,著力破解瓶頸制約,推動新材料產業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創新驅動、需求牽引、綠色低碳、開放協同。以提升關鍵戰略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和前沿新材料原始創新能力為核心,著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規模應用”全鏈條發展生態。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推動新材料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為建設制造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堅實物質基礎。
(二)基本原則
- 創新引領,自立自強。強化基礎研究與前沿探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 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緊密對接國家重大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健康需求,加速新材料迭代應用與市場培育。
- 企業主體,協同融合。發揮龍頭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深化產學研用協同,推動軍民融合、兩化融合。
- 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貫穿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環境友好材料與綠色制備工藝,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 系統布局,重點突破。統籌規劃,分類施策,集中資源攻克“卡脖子”材料,培育壯大前沿新材料。
(三)發展目標(到2030年)
- 保障能力顯著躍升。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達到80%以上,前沿新材料形成一批全球領先原創成果并實現產業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所需核心材料實現自主可控。
- 創新能力全球并跑。新材料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高,突破50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建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創新高地,材料創新平臺體系更加完善。
- 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新材料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形成20個以上特色鮮明、鏈條完整、國際領先的新材料產業集群。
- 綠色智能深度轉型。材料生產過程的能耗、排放強度顯著下降,智能制造新模式廣泛應用,綠色低碳材料占比大幅提升。
- 生態體系健全完善。新材料標準、測試評價、計量、認證、數據共享等支撐體系與國際接軌,產業政策環境更加優化。
三、重點發展方向
(一)先進基礎材料
——先進鋼鐵材料:超高強度汽車鋼、高耐蝕海工鋼、特種裝備用鋼、高等級電工鋼、高性能工模具鋼、綠色低碳冶金技術產品(如氫冶金鋼)。
——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高強高韌鋁合金(航空鋁材、汽車輕量化用鋁)、高性能鎂合金、鈦合金(寬幅板材、精密型材)、銅基電子材料、稀有金屬功能材料。
——先進化工材料:高端聚烯烴(茂金屬聚乙烯/聚丙烯)、特種工程塑料(聚醚醚酮PEEK、聚酰亞胺PI等)、高性能合成橡膠、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電子級化學品、高純試劑。
——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特種玻璃(顯示玻璃基板、藥用玻璃)、特種陶瓷(結構陶瓷、功能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節能、防火、隔音)。
(二)關鍵戰略材料
高端裝備用特種材料:高溫合金(單晶葉片、粉末冶金盤)、耐蝕合金、高強輕型合金(鋁鋰合金、鈦鋁系合金)、金屬基/陶瓷基復合材料(CMC)、極端環境服役材料(超低溫、強輻射)。
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
——集成電路材料:大尺寸硅片(300mm及以上)、碳化硅/氮化鎵襯底與外延片、高純金屬靶材(Cu,Co,Ru等)、先進光刻膠及配套試劑(ArFi,EUV)、電子特氣、高精度拋光材料、先進封裝材料(Fan-out,3DIC用)。
——新型顯示材料:OLED發光/傳輸/注入材料、量子點材料、Micro-LED外延與巨量轉移材料、柔性顯示基板材料。
新能源材料:
——電池材料:高比能高安全鋰離子電池材料(高鎳/無鈷正極、硅碳/鋰金屬負極、固態電解質)、鈉離子電池材料、液流電池材料、氫能材料(高效電解水催化劑、高密度儲氫材料、高性能燃料電池膜電極及質子交換膜)。
——光伏材料:高效晶硅電池材料(N型硅片、新型金屬化漿料)、鈣鈦礦電池材料(穩定性提升)、薄膜光伏材料。
生物醫用材料:高端植入器械材料(可降解金屬/高分子骨修復材料、人工關節表面涂層、心臟瓣膜材料)、組織工程支架材料、藥物緩控釋材料、醫用級增材制造材料(鈦粉、生物墨水)、高端診斷試劑關鍵材料。
節能環保材料:高性能分離膜材料(反滲透、氣體分離)、高效催化材料(汽車尾氣凈化、工業脫硝)、環境修復材料、高溫多孔材料、高效絕熱材料、永磁節能材料。
(三)前沿新材料
——低維與智能材料:石墨烯(規模化制備與器件應用)、碳納米管、M-Xenes、智能響應材料(形狀記憶、自修復、壓電/熱電)、仿生材料。
——量子信息材料:量子點、拓撲絕緣體、量子磁性材料、單光子源/探測器材料。
——先進能源材料:新型超導材料(室溫超導探索)、熱電轉換材料、新型核能材料(耐輻照、嬗變)。
——生物基與可持續材料: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等)、生物基單體、CO₂基材料、可持續回收設計材料。
——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計算/實驗/數據驅動的新材料研發新范式。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