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歷史源流與發展
2023-02-09 00:00 來源:神州翰林院 責編:覃子喻
- 摘要:
- 金陵刻經版式疏朗,字大悅目,刻印考究,紙墨精良,著稱“金陵本”,蜚聲中外。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于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金陵刻經版式疏朗,字大悅目,刻印考究,紙墨精良,著稱“金陵本”,蜚聲中外。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于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歷史源流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不晚于公元7世紀初(隋代)。其發明和推廣應用,大大降低了書籍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加速了信息知識的傳播,推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國古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雕刻技藝、簡帛制度、筆墨紙張的應用,以及浩瀚的典籍,都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明代學者胡應麟說:“雕本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于五代,而精于宋人”。(見《少室山房筆叢》),概述了雕版印刷的起源和發展。
據記載,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金陵刻經從江南的一個小作坊開始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雕版印刷體系。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江寧織造曹寅,奉旨制造一批精美經卷。同治五年(1866)創立金陵刻經處,雕版印刷與佛教典籍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南京金陵刻經處成為全國最大的出版印刷中心之一。并延續至今。
二、技藝特征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刻印流通的經書,刻印精工考究,內容純正,校勘嚴謹,版式疏朗,字大悅目,所刻經書多為小方冊線裝本,其版式上下天地頭的寬度以及中縫齊線,均有一定規格。所刻經書形成了宗教性、藝術性、文物性兼具,獨樹一幟的刻印風格。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刻本統一開本,為每筒頁20行、每行20字、用老宋字體,成書長25厘米,寬16厘米,內頁天頭6厘米,地腳2—2.5厘米。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刻印本不僅不是簡單的翻刻,而且還統一加句讀、分段落,以便于讀者理解。
三、主要工序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主要包括三項內容:刻版、印刷與裝訂。一是刻版:將棠梨木板版面按規格大小切割,制成板狀,涂一層菜油(可使木質疏松,易于雕刻),然后發刀(刻字的左邊),再挑刀(刻字的右邊)。要求底樣全用老宋體字,“橫平、豎直,點似瓜子,撇如刀,鉤如皂剌,捺如鍬”。“發刀深透,挑刀快速”。二是印刷:將經版放在托版上夾緊,帚子將墨汁均勻涂刷在經版上,將宣紙覆蓋其上,用擦子在宣紙上反復壓擦、揭下,印刷完成。四是裝訂:將印好的內容按頁碼順序排好裝訂成冊,成為經卷。
四、傳承意義與價值
從活字印書的發展歷史看,活字印書經歷了木活字、泥活字、錫活字、鉛活字和木排印刷等階段。歷經滄桑巨變,金陵刻經處不但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藝,還儲存了十二萬五千片的經版,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漢文佛教經版收藏中心。這里不僅珍藏了魯迅先生為母親過壽所雕版的百喻經,還有康熙年間的經版。還收藏了大批有價值的佛經版,它是研究中國佛教文化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在學術界亦占有重要位置。南京大學的印刷史課程、上海復旦大學的古籍版本課程,都有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內容。國外的印刷史研究專家學者也常來參觀,他們稱贊金陵刻經處是“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館”。
五、保護措施
在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方面,政府、文化部鼓勵和支持刻經處能夠及早培養下一代傳承人,但刻經處態度比較慎重,認為刻板學徒時間不是一兩年能夠完成,現代年輕人比較浮躁,難以靜心學習。為此,南京市政府與南京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高校聯合,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開設了專門的非遺課程,建立傳承人工作室、傳習所等。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