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呼喚專科詞典編輯家
2011-03-01 09:15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辭書包括字典、詞典和百科全書。它們不僅是求知的重要橋梁,是學習任何一門文化、科技知識或進行文化交流最便捷和有效的工具書,也是讀者群最大、使用時間最長的圖書。但是到書店去看一看,不難發現,雖然辭書品種繁多,但令人遺憾的是,書店里多數是語文詞(字)典,專科詞典數量卻很少,獲獎 的專科詞典就更少了。原因何在?筆者認為,專科詞典目前存在如下問題。
【CPP114】訊: 辭書包括字典、詞典和百科全書。它們不僅是求知的重要橋梁,是學習任何一門文化、科技知識或進行文化交流最便捷和有效的工具書,也是讀者群最大、使用時間最長的圖書。但是到書店去看一看,不難發現,雖然辭書品種繁多,但令人遺憾的是,書店里多數是語文詞(字)典,專科詞典數量卻很少,獲獎 的專科詞典就更少了。原因何在?筆者認為,專科詞典目前存在如下問題。
認識上的誤區。不少編者和出版社認為,只要作者水平和材料內容是一流的,就能編成一流水平的詞典。其實不然。如果沒有辭書學理論的指導,很難編成合格的詞典,更不用說編成精品了。這一點已在歷次辭書評獎和質量檢查中反復得到證實的。新聞出版總署雖然舉辦了5期辭書編輯培訓班,但來自專業出版社的學員卻較少。
專科詞典的編者多數不熟悉辭書學。雖然這些編者是學科專家,學術水平高,但一般都有繁重的業務工作,編詞典只是一項臨時任務。編完后就會回去繼續從事業務工作。與語文詞典的編者不同,專科詞典編者罕見有終身從事專科詞典編纂的。故大多對辭書學了解不多。編詞典與寫論文和專著差別極大,如果缺乏辭書學理論的指導,就很難編好。我們不能要求每位作者都了解辭書學,但是必須要有精通辭書學理論的編輯向他們介紹辭書學知識,并自始至終參與編纂過程,在其中起指導作用。
很多出版社不了解辭書與一般圖書的重大區別。辭書是一種信息高度密集的有機整體,質量要求極高,因而編纂難度大、時間長、初期投入大。辭書編輯絕對不能等稿上門,必須直接參與編纂的全過程,起指導作用。但多數出版社仍用管理一般圖書乃至“快餐書”的辦法管理辭書編輯。在“賠錢書一本不出”政策的指導下,要求辭書編輯每年發幾百萬字書稿,上繳幾十萬元的利潤。這樣做的結果,不是促使編輯采取走“捷徑”——用賣書號的辦法接受那些拼湊抄襲的劣質品,就是把辭書編輯逼入年年完不成任務的“絕境”,最后把詞典室擠垮。有的出版社甚至以詞典室不賺錢為由,直接將其解散。
專科詞典編輯奇缺。在落實第一個全國辭書規劃過程中,上海辭書出版社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單位出版了一批高質量的大型專科詞典,培養了一批專科詞典編輯。社科院語言所和商務印書館在編輯《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以及《中國藝術百科辭典》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他出版社熟悉專科詞典的編輯就少得多了。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位作者都熟悉辭書學,但是如果編輯精通辭書學,這個缺陷就可以得到彌補。如果沒有懂得辭書學的專科詞典編輯,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這也是大量專科詞典未能獲獎的重要原因。
語文詞(字)典空間已有限
事實上,語文詞(字)典的空間已非常有限。語文詞(字)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收錄和解釋對象的詞(字)典。它包括單語詞典、雙語詞典和多語詞典,是我們學習語言文字最重要的工具書。
目前,國家已經組織出版了《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品牌辭書,方言辭書、成語辭書等也有高質量的獲獎圖書,這類品種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但由于讀者群最大,是市場上的熱門貨。為此,大量編者和出版者仍趨之若鶩。于是出現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尷尬局面。有些品種,例如小學生字典、成語詞典,在市場上竟有幾百種,甚至更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無辭書編纂資質卻想獲取暴利的人所為。他們采用模仿乃至抄襲剽竊的手法,快速、大量炮制。為了擠占精品辭書市場,劣質辭書還常常采用拉官員或學界名人掛名的手段,在書名中加上“規范”“標準”等字樣,更增加了欺騙性。結果是,劣質辭書大量出現在市場上。嚴重干擾了辭書市場,甚至還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嚴重現象。
專科詞典有用武之地
相比語文詞(字)典,專科詞典是指主要收錄除通用語言文字以外的學科和領域中的詞語進行解釋的詞典,是辭書中的一個大家族。每次評獎,專科詞典都要占參評數的一半,甚至更多。遺憾的是,其淘汰率也是最高的。
按照辭書學者徐慶凱先生的最新分類,專科詞典可以分為:①學科詞典:以一個、多個學科中的術語和專名為收詞對象的詞典;②術語詞典:以特定范圍(可以是某學科、某領域等)內的術語為收詞對象的詞典;③專題詞典:以特定范圍(可以是某人、某地、某書、某民族、某組織、某問題等等,但不包括學科)內的術語和專名為收詞對象的詞典;④專名詞典:以特定范圍內的專名(人名、地名、書名,等等)為收詞對象的詞典。
按照《GB/T 13745-1992 學科分類與代碼》,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一級和二級學科數分別為39和451,社會科學的則相應為19和244。三四級學科則更是不計其數。再加上范圍比學科或大、或小或相當的領域的術語詞典,其數量更要大得多。而專科詞典和專名詞典的范圍更是無邊無沿,應用范圍也是無比寬廣。相比之下,語文詞典是普及語言文化知識的基本工具書,在印數上是巨大的,但在品種上則絕對無法望專科詞典的項背。因此,專科詞典是目前辭書領域中具有最為廣闊用武之地的類別。
編纂專科詞典必備的條件
第一,要有一流水平的素材。具有本詞典主題范圍內最新、最權威、最翔實的材料。如是普及型詞典,則也需要收齊相應領域的基礎材料和必要的補充知識。
第二,要有學風嚴謹,文字水平高,對詞典的主題內容有一定造詣,且具有互補性的作者群體。專科詞典的內容包羅萬象。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個人的知識總是有限的,處理本人不熟悉的專業內容,很難處理到位。只有組織一個互補性強的作者群體,所有內容都由相應的專家編寫或審稿,才能確保詞典的整體質量。
第三,編纂工作要在辭書學理論指導下進行。辭書是一種信息密集、質量要求極高的特殊出版物,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編纂過程中的收詞、立目、釋文、交叉等都必須按照辭書編纂規律進行。否則就會出現大量差錯,甚至出現全局性問題。
第四,需有一個寬松的環境。古人云:“盛世修典”。這說明,辭書編纂必須有一個平靜、寬松的環境。新聞出版總署提出“精品戰略”,并設立國家出版基金支持精品圖書的出版,已經為精品辭書的編纂出版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出版社也要按照適合辭書編纂規律進行管理,為辭書編輯創造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和輿論環境,這點是至關重要的。
編纂專科詞典可采取的對策
應該說,我國專科詞典作者資源豐富。專科詞典的潛在作者大多分布在中央和地方各單位中。如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共中央、國務院下屬的各部門及其專業科研單位,各高等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學術團體,以及各行各業的生產單位,等等。那里人才濟濟,擁有全部院士、學部委員以及各行各業的大師、精英。各學科、各行業、各類專題的最新、最權威、最翔實的資料也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這些都是編好專科詞典不可或缺的有利條件。
目前,我國現在每年出版的辭書有1000部左右,已出版的辭書可能已超過2萬部,堪稱“辭書大國”。但其中精品寥寥,故離“辭書強國”還很遙遠。國家建設的各個行業,學術界的各個領域,科學普及工作的各個方面,都需要各個層次、不同類型的專科詞典。但目前合格的專科詞典還很少,還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補。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拙見。
出版社領導可學習一點辭書學的基本知識,加深辭書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意義以及辭書與一般圖書的重大區別的認識,主動承擔出版本行業大型專科詞典的重任,并以適合辭書編纂規律的方法管理和考核辭書的編輯出版工作,為辭書編輯創造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和輿論環境。這是能否編成精品辭書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呂叔湘先生曾說:詞典工作大有可為,夸大一點說,是不朽的事業……要搞名山事業,那只有編詞典。優秀辭書可以成為出版社的一張“名片”。它們雖然不能像暢銷書那樣“日進斗金”,但卻可以成為常銷書,成為該學科、該領域或該專題的最權威工具書,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很難有同類辭書可以超過。這一點已經為《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茶葉大詞典》等品牌詞典所證實。
出版社可以選拔有一定經驗而且耐得住寂寞的編輯,培養成為專科詞典編輯。培養可以通過下列方法:參加新聞出版總署舉辦的辭書編輯培訓班;委托辭書出版社代培;請辭書專家來指導。培養過程除參加系統學習外,通過實際工作(自始至終參加一部詞典編纂的全過程)也比較有效。
集思廣益,發掘本出版社業務范圍內有社會需求、有潛力的專科詞典選題。編好本出版社的專科詞典規劃,并爭取列入全國辭書規劃。為爭取國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創造有利條件。
按照新聞出版總署的要求,成立辭書編輯室。制定適合辭書編纂規律的管理辦法。在社內創造適應辭書編纂的工作環境和輿論環境。
筆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條件的出版社都能出版一批大型專科詞典精品,同時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專科詞典編輯。希望其中能涌現出多位學風嚴謹、精通辭書學理論、有廣博百科知識和很高語言文字水平、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科詞典編輯家,為我國向“辭書強國”邁進作出貢獻。這是時代對我們的呼喚。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十一五”新聞出版業總資產總產出總銷售翻番
2010年新聞出版業數字解讀
北京2010新聞出版業收入466億余元
認識上的誤區。不少編者和出版社認為,只要作者水平和材料內容是一流的,就能編成一流水平的詞典。其實不然。如果沒有辭書學理論的指導,很難編成合格的詞典,更不用說編成精品了。這一點已在歷次辭書評獎和質量檢查中反復得到證實的。新聞出版總署雖然舉辦了5期辭書編輯培訓班,但來自專業出版社的學員卻較少。
專科詞典的編者多數不熟悉辭書學。雖然這些編者是學科專家,學術水平高,但一般都有繁重的業務工作,編詞典只是一項臨時任務。編完后就會回去繼續從事業務工作。與語文詞典的編者不同,專科詞典編者罕見有終身從事專科詞典編纂的。故大多對辭書學了解不多。編詞典與寫論文和專著差別極大,如果缺乏辭書學理論的指導,就很難編好。我們不能要求每位作者都了解辭書學,但是必須要有精通辭書學理論的編輯向他們介紹辭書學知識,并自始至終參與編纂過程,在其中起指導作用。
很多出版社不了解辭書與一般圖書的重大區別。辭書是一種信息高度密集的有機整體,質量要求極高,因而編纂難度大、時間長、初期投入大。辭書編輯絕對不能等稿上門,必須直接參與編纂的全過程,起指導作用。但多數出版社仍用管理一般圖書乃至“快餐書”的辦法管理辭書編輯。在“賠錢書一本不出”政策的指導下,要求辭書編輯每年發幾百萬字書稿,上繳幾十萬元的利潤。這樣做的結果,不是促使編輯采取走“捷徑”——用賣書號的辦法接受那些拼湊抄襲的劣質品,就是把辭書編輯逼入年年完不成任務的“絕境”,最后把詞典室擠垮。有的出版社甚至以詞典室不賺錢為由,直接將其解散。
專科詞典編輯奇缺。在落實第一個全國辭書規劃過程中,上海辭書出版社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單位出版了一批高質量的大型專科詞典,培養了一批專科詞典編輯。社科院語言所和商務印書館在編輯《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以及《中國藝術百科辭典》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他出版社熟悉專科詞典的編輯就少得多了。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位作者都熟悉辭書學,但是如果編輯精通辭書學,這個缺陷就可以得到彌補。如果沒有懂得辭書學的專科詞典編輯,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這也是大量專科詞典未能獲獎的重要原因。
語文詞(字)典空間已有限
事實上,語文詞(字)典的空間已非常有限。語文詞(字)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收錄和解釋對象的詞(字)典。它包括單語詞典、雙語詞典和多語詞典,是我們學習語言文字最重要的工具書。
目前,國家已經組織出版了《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品牌辭書,方言辭書、成語辭書等也有高質量的獲獎圖書,這類品種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但由于讀者群最大,是市場上的熱門貨。為此,大量編者和出版者仍趨之若鶩。于是出現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尷尬局面。有些品種,例如小學生字典、成語詞典,在市場上竟有幾百種,甚至更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無辭書編纂資質卻想獲取暴利的人所為。他們采用模仿乃至抄襲剽竊的手法,快速、大量炮制。為了擠占精品辭書市場,劣質辭書還常常采用拉官員或學界名人掛名的手段,在書名中加上“規范”“標準”等字樣,更增加了欺騙性。結果是,劣質辭書大量出現在市場上。嚴重干擾了辭書市場,甚至還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嚴重現象。
專科詞典有用武之地
相比語文詞(字)典,專科詞典是指主要收錄除通用語言文字以外的學科和領域中的詞語進行解釋的詞典,是辭書中的一個大家族。每次評獎,專科詞典都要占參評數的一半,甚至更多。遺憾的是,其淘汰率也是最高的。
按照辭書學者徐慶凱先生的最新分類,專科詞典可以分為:①學科詞典:以一個、多個學科中的術語和專名為收詞對象的詞典;②術語詞典:以特定范圍(可以是某學科、某領域等)內的術語為收詞對象的詞典;③專題詞典:以特定范圍(可以是某人、某地、某書、某民族、某組織、某問題等等,但不包括學科)內的術語和專名為收詞對象的詞典;④專名詞典:以特定范圍內的專名(人名、地名、書名,等等)為收詞對象的詞典。
按照《GB/T 13745-1992 學科分類與代碼》,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一級和二級學科數分別為39和451,社會科學的則相應為19和244。三四級學科則更是不計其數。再加上范圍比學科或大、或小或相當的領域的術語詞典,其數量更要大得多。而專科詞典和專名詞典的范圍更是無邊無沿,應用范圍也是無比寬廣。相比之下,語文詞典是普及語言文化知識的基本工具書,在印數上是巨大的,但在品種上則絕對無法望專科詞典的項背。因此,專科詞典是目前辭書領域中具有最為廣闊用武之地的類別。
編纂專科詞典必備的條件
第一,要有一流水平的素材。具有本詞典主題范圍內最新、最權威、最翔實的材料。如是普及型詞典,則也需要收齊相應領域的基礎材料和必要的補充知識。
第二,要有學風嚴謹,文字水平高,對詞典的主題內容有一定造詣,且具有互補性的作者群體。專科詞典的內容包羅萬象。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個人的知識總是有限的,處理本人不熟悉的專業內容,很難處理到位。只有組織一個互補性強的作者群體,所有內容都由相應的專家編寫或審稿,才能確保詞典的整體質量。
第三,編纂工作要在辭書學理論指導下進行。辭書是一種信息密集、質量要求極高的特殊出版物,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編纂過程中的收詞、立目、釋文、交叉等都必須按照辭書編纂規律進行。否則就會出現大量差錯,甚至出現全局性問題。
第四,需有一個寬松的環境。古人云:“盛世修典”。這說明,辭書編纂必須有一個平靜、寬松的環境。新聞出版總署提出“精品戰略”,并設立國家出版基金支持精品圖書的出版,已經為精品辭書的編纂出版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出版社也要按照適合辭書編纂規律進行管理,為辭書編輯創造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和輿論環境,這點是至關重要的。
編纂專科詞典可采取的對策
應該說,我國專科詞典作者資源豐富。專科詞典的潛在作者大多分布在中央和地方各單位中。如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共中央、國務院下屬的各部門及其專業科研單位,各高等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學術團體,以及各行各業的生產單位,等等。那里人才濟濟,擁有全部院士、學部委員以及各行各業的大師、精英。各學科、各行業、各類專題的最新、最權威、最翔實的資料也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這些都是編好專科詞典不可或缺的有利條件。
目前,我國現在每年出版的辭書有1000部左右,已出版的辭書可能已超過2萬部,堪稱“辭書大國”。但其中精品寥寥,故離“辭書強國”還很遙遠。國家建設的各個行業,學術界的各個領域,科學普及工作的各個方面,都需要各個層次、不同類型的專科詞典。但目前合格的專科詞典還很少,還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補。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拙見。
出版社領導可學習一點辭書學的基本知識,加深辭書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意義以及辭書與一般圖書的重大區別的認識,主動承擔出版本行業大型專科詞典的重任,并以適合辭書編纂規律的方法管理和考核辭書的編輯出版工作,為辭書編輯創造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和輿論環境。這是能否編成精品辭書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呂叔湘先生曾說:詞典工作大有可為,夸大一點說,是不朽的事業……要搞名山事業,那只有編詞典。優秀辭書可以成為出版社的一張“名片”。它們雖然不能像暢銷書那樣“日進斗金”,但卻可以成為常銷書,成為該學科、該領域或該專題的最權威工具書,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很難有同類辭書可以超過。這一點已經為《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茶葉大詞典》等品牌詞典所證實。
出版社可以選拔有一定經驗而且耐得住寂寞的編輯,培養成為專科詞典編輯。培養可以通過下列方法:參加新聞出版總署舉辦的辭書編輯培訓班;委托辭書出版社代培;請辭書專家來指導。培養過程除參加系統學習外,通過實際工作(自始至終參加一部詞典編纂的全過程)也比較有效。
集思廣益,發掘本出版社業務范圍內有社會需求、有潛力的專科詞典選題。編好本出版社的專科詞典規劃,并爭取列入全國辭書規劃。為爭取國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創造有利條件。
按照新聞出版總署的要求,成立辭書編輯室。制定適合辭書編纂規律的管理辦法。在社內創造適應辭書編纂的工作環境和輿論環境。
筆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條件的出版社都能出版一批大型專科詞典精品,同時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專科詞典編輯。希望其中能涌現出多位學風嚴謹、精通辭書學理論、有廣博百科知識和很高語言文字水平、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科詞典編輯家,為我國向“辭書強國”邁進作出貢獻。這是時代對我們的呼喚。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十一五”新聞出版業總資產總產出總銷售翻番
2010年新聞出版業數字解讀
北京2010新聞出版業收入466億余元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